沉浸式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
沉浸式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6/23 14:51:48 作者:高珊珊 浏览量:106次
前置性学习,是沉浸课堂的首要环节,有助于学生提前沉浸于教学内容,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和难度。通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为例,笔者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布置了两项前置性的学习任务:一是调查亲戚朋友的收入来源,了解他们的收入方式;二是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未来自己的职业规划,说明其收入途径,并分析我国多元化的分配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从学生前置性学习成果来看,第一个任务,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亲戚朋友的收入来源有很多,有公务员、国企职工、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一部分属于按劳分配,一部分属于按要素分配;
第二个任务通过对未来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既让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目标,从而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同时也可以了解什么是财产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让学生明白多元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要素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前置学习的方式,除了常见的课前调查、课前预习以外,还可以提前设置有思考容量的探究议题;排练与课程内容相衔接的情景小剧场;查找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历史资料;提前准备课堂要开展的活动,如课堂辩论赛、模拟听证会、模拟发布会、模拟法庭、模拟直播带货等。
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浸入”课堂,转教为学,先学后教,让教师有备而教、学生有备而学,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新知、体验生活、沉浸学习。沉浸式的前置学习中,学生通过个人先学,掌握基础知识,预先了解自己的知识困惑点,带着问题“浸入”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构建高效课程,实现深度预习。
新课探究内容潮:让学生在交流中争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通过设置有效的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探究,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沉浸式思政课堂。在沉浸式思政课堂中,学生通过交流、分享、争辩所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以“法治政府”为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希望执法者能够人性化执法,笔者通过展示与人性化执法密切相关的两个真实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执法者在现实中可能面临的两难处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思辨活动———课堂小型辩论赛:
辩题:人性化执法, YES or NO?
正方:支持人性化执法;反方:不支持人性化执法
给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课前先收集相关资料,在组内进行讨论,课堂上进行自由辩论。
经过双方的唇抢舌战,正方的主要观点有:人性化执法恰恰是法治政府应有之义,是在法制框架内人性化执法,有利于公正文明执法,是执法自由裁量权的生动实践。反方的主要观点有:人性化执法过度会走入“任性执法”歧途;变成“人情化执法”,造成同事异罚或同罪异罚的现象,影响了法律公正;如果执法者不执行或降低执法标准,就会使法律形同虚设。
辩论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双方观点合理之处,强调人性化执法可取但要有度,绝对不能变成“人情执法”,要真正做到公开公正严格执法,这才是符合法治政府建设的应有之义。通过此辩论活动,让学生理解执法者的两难境地,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问题都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思政课堂的辩论赛,应尽可能让更多学生沉浸在比赛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辩论中进行思想的交锋,并从中获得启迪与思考。当然沉浸式思政课堂的构建不仅仅就辩论这一模式,还可以有议题探究、课堂调查、角色扮演、主题演讲、模拟外交官发言、模拟法庭、观看庭审直播、模拟产品发布会、邻里纠纷调解等活动,赋予思政课生命力与活力,从而打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言之有物的思政课。
翻转复习形式活:让学生在沉浸中提升
复习课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然而,日常复习课普遍存在“炒冷饭”“满堂灌”等现象,课程内容安排枯燥,复习目标设定不明,学生普遍兴致不高。这种被动式的复习方式,常常是教师准备非常充分,学生内化吸收甚少,以致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复习课也可以通过沉浸式教学创新复习模式,让学生的复习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汲取,翻转学习角色,从而有效提升复习实效。
笔者会将大部分的复习时间放在课前让学生根据复习任务单自主完成;然后教师通过筛选,让复习成果较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教师角色,展示复习成果,分享学习经验,还可以抽查其他学生的复习情况;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帮助学生重构体系,进而高效完成复习任务。以《经济与社会》期末复习为例,本着快乐学习、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小组积分奖励方式,通关设置火眼金睛(选择题易错判断)、惊喜盲盒(主观题必备考点)、胸有成竹(构建知识体系)、学以致用(真题演练)等环节,用游戏通关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复习课的形式活起来,既刺激又高效,有助于学生沉浸式复习,提升复习课的实效性。
在沉浸式复习课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易错点分析环节,教师应当及时补充讲解,纠正表述错误,并调整课堂方向,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其次,在热点预测环节,教师应该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拓展知识面和提升思维能力。此外,每节课应该留出一定时间给教师进行总结,包括对学生表现和知识点的补充和点评,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
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度复习,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沉浸式复习课除了要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易错易混知识点、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掌握理解不同题型和解题技巧,还要培养学生模拟出题的能力,让学生站在命题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复习。
总之,要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单纯靠教师主导下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沉浸于复习中,并延伸到课前、课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高效的“沉浸式”复习课。
课后实践效果燃: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
沉浸式的思政课,可以在课前布置前置学习任务、课中互动探究,可以运用在新课教学、复习旧课,还可以延伸到课后实践,构建大思政课。
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知识点为例,笔者组织学生为期两个礼拜的模拟政协提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访谈、实地走访、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以探讨党和政府在经济、民生、文化、生态、青少年成长等领域的战略部署。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确定模拟提案主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指导学生撰写提案,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学生提出了“快递包装的有效回收”“三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等提案,这一活动既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政协性质、主题和职能,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活动中内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
笔者曾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关于“贩卖毒品”真实案件的庭审,感受法律的公正严肃;观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八佰》《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参观红色 VR 体验馆,让高科技带领我们亲临战火纷飞的年代;组织学生参加学习强国平台“我为二十大建言献策”的活动,开展“2035 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演讲比赛、“佩洛西窜台”“日本排核污水”“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等时政述评活动、“爱国需要热情还是理性”主题辩论赛、“青春告白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课后的思政活动,比传统课堂更有利于学生沉浸其中,使枯燥无力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让思政课堂燃起来,获取传统课堂所无法给予的体验,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扩展、情感的丰富、知识的内化、素养的提升。
构建沉浸式思政课,让思政课“活”起来,要坚持以生为本,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通过课前前置学习、课中互动探究翻转复习、课后社会实践等途径,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述“大思政课”,让宏大的思政内容落地落实,实现知识传授、灵魂塑造与提高素养有机结合。
本文作者潘燕华,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年第12期。详细注释与引用请参见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