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育人难题如何破局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育人难题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5/6/23 14:53:11 作者:高珊珊 浏览量:120次

思政小课堂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化传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框架;社会大课堂则可以通过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国家重大实践场景,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为生动的中国故事。二者交融形成从理论阐释到实践验证再到认知升华的育人链条,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理论命题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课题。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将家庭、校园、社会、云端等转化为思政教育新场域。这种延展不仅可以破解传统小课堂教育“悬空化”的困境,更通过“行走的思政课”等创新形态,使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调研、走访红色研学基地等大课堂实践中实现从认知到认同再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良性互动有助于形成“理论供给—实践反馈—教学改进”的动态闭环。社会大课堂中师生共同的实践可以为思政小课堂的理论阐释和理解提供源头活水;师生在社会大课堂实践中的体验、认知(包括认知困惑)也将反向驱动思政小课堂提升理论解释力。这种双向赋能机制能够使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同频共振,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

“教材活化”旨在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性,通过引入社会大课堂的鲜活案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知识载体。例如,在“脱贫攻坚”专题教学中,我们采用“理论+故事”的叙事方式,将黄文秀等典型人物的事迹融入课堂。从“时代楷模”的奉献故事中,学生既理解了“精准扶贫”政策的科学内涵,又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温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贴近性与感染力。

“资源课程化”则聚焦社会资源的系统性开发,将红色教育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等社会场景转化为教学内容与场景,设计“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课程。仍以“脱贫攻坚”专题教学为例,我们开发了“社会现场教学图谱”,规划“从十八洞村到下姜村:解码中国减贫密码”主题研学路线。学生沿着这条路线,既能在实地调研中观察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又能在与村民的对话中感悟“共同富裕”理念的落地。通过田野调查、数据分析、方案研讨等环节,学生从“小故事”中提炼“大逻辑”,在“真问题”中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认知。

“外向型循环”以“社会问题—理论解析—实践验证”为路径,引导学生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构建认知框架,最终以实践应用验证知识价值。例如,在“基层治理”教学中,学生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社区垃圾分类参与率低、治理机制失效等现实问题后,在课堂系统学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论,运用技术手段设计“智能督导小程序”并试点应用,既验证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培养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内向型循环”则通过“学生探究—教师引导—认知重构”的互动路径,激发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提出初步方案,在教师理论引导下优化设计,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跃升。仍以“基层治理”教学为例。在社会调研初期,学生提出的垃圾分类“增派监管员”方案因缺乏长效激励机制而难以落地,教师引入城市治理理论后,学生将方案升级为“积分激励+星级评选”模式,这一过程既推动了实践对理论的印证和修正,也深化了学生对治理逻辑的理解。

《共产党宣言》首译场景,思想政治学科开展《共产党宣言》原著选读,语文学科组织“望道精神”主题演讲,美术学科设计“信仰之光”版画,戏剧社团编排沉浸式党课《真理的味道》,形成“史料研读—精神诠释—价值传递”的育人链条。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5年第9期,原标题为《从理论到实践: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育人难题如何破局》
文章作者|陈明青
封图来源|
责任编辑|邢星
微信编辑|贾舒婷 实习编辑 张湘涵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金坛区东城实验小学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丰田路 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